沧趣楼杂诗 其三
种竹恨不蕃,种松恨不大。
看看竹成列,又盼松偃盖。
微生耻求足,禅律况所戒。
褊心更奈何,分别及兰艾。
频婆近结子,凤眼红可爱。
此木母手栽,落实怆不逮。
封殖寄永思,家人勿剪拜。
看看竹成列,又盼松偃盖。
微生耻求足,禅律况所戒。
褊心更奈何,分别及兰艾。
频婆近结子,凤眼红可爱。
此木母手栽,落实怆不逮。
封殖寄永思,家人勿剪拜。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人在生活中总是不满足的矛盾心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母亲的思念。
开头用种竹子、松树作比喻:种竹子时嫌它长得不够多,等竹子成排了,又嫌松树长得不够茂盛。这就像我们总是不满足现状,有了这个又想要那个。诗人自己也觉得这种贪心很可笑,连佛教戒律都禁止这种不知足的心态。
接着诗人看到院子里的频婆树(类似苹果的植物)结了红果子,突然想起这棵树是母亲亲手种的。可如今果子成熟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吃不到这果子了。这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让他非常伤感。
最后诗人叮嘱家人:要好好照料这棵树,别砍掉它。因为这棵树承载着对母亲的思念,看到它就像看到母亲一样。
全诗用日常小事表达深刻情感:
1. 先写人性中永不满足的弱点
2. 再通过一棵母亲种的果树,突然转入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3. 最后用"保护树木"这个具体动作,展现对母亲的永恒思念
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当生活变好了,想把好东西分享给母亲时,母亲却已经不在了。这种情感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