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

雪飞三日暗烟雾,雪住三日埋冰霜。
尽道春来须解冻,不疑腊尽未回阳。
楼台瞩望犹如积,城市驱驰殆欲僵。
辛苦农家应击壤,遗蝗入地麦青长。

现代解析

好的,我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为您分析这首诗词。

首先,从标题《十六日》来看,我们无法得知具体的时间和背景,但从诗的内容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线索。整首诗主要描绘了冬天结束后的景象。我们可以按照诗的内容进行解读。

第一句“雪飞三日暗烟雾”,描述了连续三天的下雪天气,雪花纷飞使得天空变得昏暗,像是被烟雾笼罩。这里呈现出一个阴沉的冬日景象。接着,“雪住三日埋冰霜”,描绘了雪停后的情况。雪覆盖在冰和霜上,大地一片白茫茫的景象。

第三句“尽道春来须解冻”,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人们普遍认为或期待的事情。“春来”指的是春天的到来,“解冻”则意味着冰雪融化。人们普遍认为春天来临后冰雪就会融化。然而接下来的第四句“不疑腊尽未回阳”,却表达了人们的疑惑或者不相信。“腊尽”指的是农历年已经过去,但春天似乎还未真正到来,因为天气并未回暖。这里的“未回阳”表示阳光的温暖尚未出现,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这与人们的期待产生了反差。

第五句和第六句转向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象。“楼台瞩望犹如积”,意味着人们在城市的楼台上眺望远方,看到的仍然是一片积雪的景象。“城市驱驰殆欲僵”,则描述了城市的人们在这样的寒冷天气中行走艰难,几乎快要冻僵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寒冷天气的持久和影响之广。

最后两句“辛苦农家应击壤,遗蝗入地麦青长”,转向了乡村的景象和农民的劳作。“辛苦农家应击壤”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遗蝗入地”可能指的是冰雪融化后,残留的害虫(如蝗虫)被埋入土地。“麦青长”则描绘了麦田里麦苗青翠生长的场景。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农作物生长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冬天结束后的景象,从阴沉的冬日到春天的期待,再到城市和乡村的寒冷以及农民的劳作。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切感受。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