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藩长许孝超年伯招饮紫薇堂

早从才子识高阳,卅载通门缀末行。
花底清谈销积暑,城头片雨送新凉。
图书列屋开东壁,丝竹留宾到后堂。
谁似先生风义古,下车下榻两难忘(次君条侯癸酉同举京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紫薇堂举办的夏日雅集,充满了文人间的温情与风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人情往来:诗人回忆与许孝超三十年的交情("卅载通门"),用"才子识高阳"的典故比喻主人热情好客。后四句特别提到主人的儿子("次君")曾与自己同科中举,显示这是场充满温馨回忆的聚会。

2. 夏日风情:诗中"花底清谈销积暑"生动描绘了文人雅士在花荫下畅谈,驱散暑热的场景。"城头片雨送新凉"更是神来之笔,用突如其来的阵雨带来清凉,画面感极强。

3. 文人雅趣:"图书列屋"展现书房陈设,"丝竹留宾"记录音乐助兴,这些都是典型文人聚会的标配。最后用"下车下榻"的典故(东汉陈蕃礼遇徐稚的故事),赞美主人待客真挚。

全诗妙在将夏日聚会写得清新脱俗:既有阵雨送凉的惬意,又有书香乐韵的雅致,更饱含对深厚友情的珍视。通过具体场景(花荫、雨凉、书房、音乐)的层层递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凉爽宜人的夏日午后。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