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读道德经

一夜携秋至,虫声向暝归。暑消青琐闼,气爽白蕉衣。

烧烛差堪近,摊书愿不违。同尘思老氏,此道未云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读书的宁静场景,传递出淡泊从容的生活智慧。

开篇"一夜携秋至"用拟人手法,把秋天写成一位悄然到来的访客,配合渐弱的虫鸣声,瞬间将读者带入清凉的秋夜氛围。暑热消散后,穿着轻薄白衣(白蕉衣)的诗人感到神清气爽,这个细节描写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初秋的舒爽凉意。

中间四句聚焦读书场景:点燃蜡烛照明,摊开经书细读。"愿不违"三字透露出诗人对读书的虔诚态度。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简单几个动作就勾勒出古代文人最典型的生活画面。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诗人读《道德经》时,对老子"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产生共鸣。这个典故不直接说明,而是通过"同尘思老氏"含蓄表达,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深意。"此道未云非"的肯定,表明诗人认同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全诗妙在: 1. 用"携秋""虫声""烛光"等具体意象构建出立体的秋夜意境 2. 通过读书场景自然引出哲理思考,毫无说教感 3. 语言干净利落,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就像秋夜本身一样清爽宜人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环境和动作的白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与道合一的宁静心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