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湖山秋景图,同时透露出诗人孤独高洁的情怀。
前两句"平波映危碧,清景异尘中"写湖水映照着高耸的青山,这样清澈的景色与尘世的喧嚣截然不同。这里用"危碧"形容青山的陡峭苍翠,"异尘中"暗示诗人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景色和感受:"雪霁寒侵郭"写雪后寒气笼罩城郭,"秋澄冷照空"写秋天清澈的阳光冷冷地照着天空。这两句通过"寒""冷"的触觉感受,营造出清寂的氛围。"眠云徒自乐"说躺在云间独自快乐,"浮棹约谁同"写泛舟却无人同游,流露出孤独之感。
最后两句"幽趣何人识,搜吟愧远公"是诗人的感慨:这样的幽静趣味有谁能懂呢?自己写诗的水平比起高僧远公实在惭愧。这里的"远公"可能指东晋高僧慧远,暗示诗人向往隐逸生活。
整首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湖光山色,同时通过"寒""冷""独"等字眼,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远离尘嚣、甘于寂寞的心境。诗人把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完美融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精神超脱的审美情趣。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