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近薇中丞招游庐山信宿秀峰寺得诗四首 其二

御扁名新换,山门向不移。
法云开丽刹,佛日献晨曦。
宾客莲花幕,郎君琼树枝。
不嫌衰贱迹,兼与野人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受邀游览庐山秀峰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赞叹。

前四句写寺庙新换了御赐匾额,但山门依旧古朴庄严。寺庙在晨光中显得金碧辉煌("法云开丽刹"),朝阳为佛像镀上神圣光辉("佛日献晨曦")。这里用"法云""佛日"等佛教意象,既展现寺庙的庄严,又暗喻佛法如阳光普照。

后四句转到人事:达官贵人("莲花幕"指高级官员)和青年才俊("琼树枝"比喻优秀子弟)齐聚于此。最可贵的是主人不嫌弃诗人身份卑微("衰贱迹"),还特意安排了与山野隐士("野人")的会面。这里通过对比显贵与隐士,突出了主人待客的真诚平等。

全诗亮点在于:通过"新匾"与"旧门"的对照,暗含对传统的尊重;用朝阳中的寺庙景象,展现宗教与自然的和谐;最后以主人不拘身份接待各色人等的细节,传递出超脱世俗等级的人文情怀。诗人用寺庙这个载体,既写景又写人,最终落脚在对真诚交往的赞美上。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