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北岩招提即事

秋江芙蓉开且鲜,红妆碧水斗明蠲。
可怜丈室散花地,便是三管空侯天。
慈云演梵香幂阜,凉雨催诗珠跳船。
醉乡不见二豪至,苏门竟成孤啸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美景,同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前两句写景:秋天的江边芙蓉盛开,鲜艳夺目,红花与碧水相互映衬,色彩明亮动人。这里用"斗明蠲"形容景色明净耀眼,就像在比赛谁更美。

中间四句转入禅意和人生感悟:诗人感叹这美丽的禅房本是清净之地("散花地"指佛门清净处),却成了他独自弹琴("空侯"即古琴)的场所。佛寺的香云缭绕山间("慈云"指佛寺祥云),秋雨催生诗兴,雨滴像珍珠在船边跳跃。这里把禅意和诗情巧妙结合。

最后两句抒发感慨:诗人醉酒后不见知己来访("二豪"指知心朋友),就像当年阮籍在苏门山长啸却无人理解,只能独自归去。表达了孤独寂寥之情。

全诗特色:
1. 画面感强:红芙蓉、碧江水、香云、雨珠等意象生动鲜明
2. 情感递进:从赏景的愉悦到参禅的静思,最后归于孤独
3. 用典自然:化用佛经"散花"和阮籍"苏门啸"的典故却不显晦涩
4. 对仗工整:如"红妆碧水"对"慈云凉雨",读来朗朗上口

诗人通过秋景描写,表达了对清净禅境的向往和知音难觅的惆怅,美景与孤寂形成巧妙对比。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