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逍遥自在的隐士形象,传递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首联"先生不是闭关人,高趣逍遥混世尘"直接点明主人公并非与世隔绝的苦修者,而是以高雅志趣在红尘中自得其乐。这种"混世"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带着清醒的智慧游戏人间。
颔联"得志须为天下雨,放怀聊占洛阳春"最见胸怀:前半句说若有机会施展抱负,就要像甘霖般普惠众生;后半句说既然闲居,那就尽情享受洛阳的春光。这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颈联"家无檐石宾常满,论极锱铢意始新"用生活细节展现人格魅力:虽然家境清贫("檐石"指微薄储粮),但总高朋满座;讨论问题时连最微小的细节("锱铢")都能阐发新意,说明主人公精神富足、思想活跃。
尾联"任使终身卧安乐,一毫何费养天真"是全文精髓:即便终生平淡度日,也不妨碍保持赤子之心。"天真"指未被世俗污染的本真性情,诗人认为这种品质无需刻意追求,更不必花费分毫("一毫"),只要顺其自然就能保有。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进可攻退可守"的从容:既有济世理想,又能安于平淡;物质清贫却精神丰盈;身处俗世却保持本真。这种圆融通达的生活智慧,对现代人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仍有启发。
吕希哲
(1039—1116)宋寿州人,字原明。吕公著子。少师焦千之、石介、胡瑗,后复师程颢、程颐、张载。弃科举,一意古学。以荫入官,管库近十年,后除兵部员外郎。哲宗绍圣初,出知怀州。坐元祐党贬和州居住。徽宗即位,知单州,召为光禄少卿。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邢州。有《吕氏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