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秋日湖畔图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前两句"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小山丘,那里生长着茂密的桂树。在岁末时节,薄雾笼罩下,桂树呈现出朦胧而美好的色彩。"幽"字点出环境的静谧,"霭"字则赋予画面一种朦胧美感。
后两句"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将视线转向广阔的洞庭湖。桂花飘落湖面,随着波浪轻轻荡漾,秋风浩渺无边,仿佛没有尽头。这里"花落"与"秋风"的意象组合,既表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又暗含人生易逝的淡淡感伤。
整首诗通过小山、桂丛、湖波、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个空灵淡远的意境。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以及对自然永恒之美的赞叹。特别是"渺何极"三字,既写秋风的浩渺,也暗含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无限遐思。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