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壮志未酬的英雄形象,充满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前两句"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用生动的画面感开篇:楚地的月光穿透春衫,吴地的寒霜浸透马鞍。这里通过"月光"和"寒霜"两个意象,暗示主人公长期在外奔波,承受着风霜之苦。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是全诗的核心。前句用精卫填海的典故,表达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后句化用"卧薪尝胆"的故事,展现忧国忧民的情怀。两句共同塑造了一个心怀天下、忍辱负重的志士形象。
"役役惭金注,悠悠叹瓦全"转入现实感慨:忙碌奔波却愧对厚禄(金注),只能无奈地看着世人苟且偷生(瓦全)。这里透露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主人公内心的苦闷。
最后两句"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是振聋发聩的宣言:大丈夫要做的事,就是在关键时刻做出影响千年的抉择。这既是对自己的激励,也点明了全诗主旨——人生短暂,但要把握决定性的时刻,成就永恒的价值。
全诗语言凝练,用典自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展现了传统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又有不改初心的坚定,读来令人感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