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市隐者

縠帔绛绡头,墙东隐侩牛。
闲门甘肮脏,薄俗重伊⑴优。
有頍(自注:丘蕊反。)宁须拂,无资可用游。
故人虽茜旆,那复问前驺。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市井的高人形象,用生活化的比喻展现了他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前两句通过服饰描写点明人物身份:他头戴粗麻红巾(縠帔绛绡头),像藏在墙东的牛贩子般不起眼(墙东隐侩牛)。这里用"牛贩子"比喻,说明隐者完全融入了普通市井生活。

中间四句形成强烈对比:他甘愿守着脏乱简陋的住所(闲门甘肮脏),却看透了世人追逐虚名的本质(薄俗重伊优)。就像不需要整理冠带的古人(有頍宁须拂),他身无分文却自在逍遥(无资可用游)。这里用"不需要整理帽子"的典故,暗示隐者已摆脱世俗礼法的束缚。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即使老朋友坐着华丽的马车来访(故人虽茜旆),他也不会像迎接贵宾那样上前逢迎(那复问前驺)。"茜旆"指染红的车帘,暗指富贵生活,而隐者对此毫不在意。

全诗最动人的是这种反差:看似穷困的市井小民,实则拥有超越富贵的内心自由。诗人通过"牛贩子""不修边幅"等接地气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高人不一定住在深山,可能就藏在我们身边的市井之中,用最朴实的方式活出最通透的人生。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