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国丧三台首,家藏五庙尊。
纪功谁秉笔,册赠帝临轩。
盛德留千古,贞魂闭九原。
皇情弥轸悼,天柱折昆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名叫赵挽的高官(官职为太师、中书令、魏国公,死后追封尚书令和真定王)。全诗通过五个层次,用简单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他离世的痛惜和敬仰。

1. 开篇点明地位
前两句说国家失去了最重要的官员("三台首"指最高官职),他家中供奉着五代祖先的尊荣("五庙尊"显示家族显赫)。直接点出逝者的崇高身份。

2. 功绩与哀荣
三四句用提问的方式说:谁来记录他的功绩?结果是皇帝亲自为他主持追封仪式。"帝临轩"这个画面感很强的描写,凸显了皇帝对他的特殊礼遇。

3. 品德永存
五六句用对比手法:他的美德会流传千年,但魂魄已长眠地下。"闭九原"(九原指墓地)这个含蓄的说法,比直接写"去世"更显庄重。

4. 悲痛升华
最后两句把情感推向高潮:皇帝悲痛万分,把他的离世比作昆仑山天柱折断——用神话中撑天柱子倒塌的比喻,强调他的重要性如同国家的支柱。

核心魅力
- 用"天柱折昆仑"这种恢弘的比喻,把个人离世上升到影响国家的高度
- 通过"皇帝亲自追封"和"千古留德"的对比,既写现实哀荣,又写精神不朽
- 全诗没有哭哭啼啼的词汇,但用"皇情轸悼""贞魂闭九原"等含蓄表达,更显深沉哀思

这种诗相当于古代的"官方悼词",既要体现逝者的尊贵,又要抒发真情实感,作者通过简练的用词和层层递进的结构完美平衡了这两点。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