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西园赏菊的雅致场景,通过菊花与其他花卉的对比,突显菊花的独特魅力。
首联“憭慄众芳歇,金英无与俦”写秋天百花凋零,只有菊花(金英)依然盛开,没有其他花能与之相比。这里用对比手法,强调菊花在萧条秋日中的独特存在感。
颔联“香疑饮潭日,欢似漉巾秋”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菊花的香气仿佛吸收了潭水的清冽和阳光的温暖,赏菊的快乐就像用头巾滤酒般畅快。诗人通过感官体验,让读者感受到菊花的清香和赏菊的愉悦。
颈联“润蘤霜华入,薰丛野色留”具体描写菊花形态:带着霜露的花瓣晶莹滋润,成丛的菊花保留了山野的自然气息。这里既写出菊花的清冷气质,又点明其野生本色。
尾联“郢兰休自咤,冰玉此赓酬”用典故作结:就连高雅的兰花也不必自夸,因为眼前这冰清玉洁的菊花(暗指宴会上酬唱的诗作)已是最美的应答。将菊花比作友人间的诗词唱和,赋予赏菊活动文人雅趣。
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把普通的赏菊活动写得充满诗意。诗人不仅赞美了菊花傲霜的品格,更把赏菊、咏菊与文人雅集联系起来,展现了宋代文人高雅的生活情趣。诗中比喻新颖(如“漉巾秋”),语言清丽,读来仿佛能闻到菊香、看到霜华,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俗的闲适之乐。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