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严陵台
先生汉隐者,志不事王侯。
炎刘甫中兴,绝迹依巢由。
一竿钓烟雨,淡然披羊裘。
物色时见访,意尚山水留。
客星动薇垣,于焉近宸旒。
帝欲与共治,张目无所酬。
浩然拂袖归,笑抚桐江流。
吁微包荒量,苦节何能周。
高台倚云汉,无复纶与钩。
清风久不磨,汉德同悠悠。
我适过其下,写此舒离忧。
炎刘甫中兴,绝迹依巢由。
一竿钓烟雨,淡然披羊裘。
物色时见访,意尚山水留。
客星动薇垣,于焉近宸旒。
帝欲与共治,张目无所酬。
浩然拂袖归,笑抚桐江流。
吁微包荒量,苦节何能周。
高台倚云汉,无复纶与钩。
清风久不磨,汉德同悠悠。
我适过其下,写此舒离忧。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汉隐士严光(字子陵)的故事,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位拒绝当官、坚持隐居的"硬核"人物。
开篇说严光是东汉初年的隐士,根本不屑给皇帝打工。当时汉光武帝刘秀刚建立东汉("炎刘中兴"),严光却学上古隐士巢父、许由躲起来,天天披着破羊皮袄在富春江钓鱼,活像个佛系的钓鱼佬。
中间部分最有戏剧性:皇帝派人到处找他,硬把他请到皇宫。晚上睡觉时严光还把脚搁在皇帝肚子上("客星犯帝座"的典故),皇帝想让他当官,他直接瞪着眼睛拒绝,甩甩袖子就回桐江继续钓鱼去了。这里把严光"给皇帝当官?不如钓鱼!"的潇洒劲儿写得特别生动。
最后诗人路过严光钓鱼台,感慨万千。说严光这种"宁钓清风不钓权贵"的骨气,就像富春江的清风一样流传千古。最妙的是结尾"我写这首诗是为了解愁",暗示现实中没有严光这样敢拒绝权贵的人,让人读着既佩服严光,又对现实有点小惆怅。
全诗用钓鱼竿、破羊裘这些接地气的意象,把"不当官"这种严肃选择写得特别潇洒。就像现在有人说"拒绝996,我要去大理摆摊",严光就是古代"反内卷第一人"。诗人表面写古人,其实也在表达对现实官场的看法,这种借古说今的手法现在刷短视频时也常见,只不过古人写得更含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