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愁绪的梦境场景,核心情感是"求而不得"的遗憾与孤独。
第一句"为雨为云恨几重"用天气比喻心中郁结的愁绪,像层层叠叠的乌云压在心间。"楚台何处觅仙踪"借用楚王梦见神女的典故,暗示现实中再也找不到梦中美好的事物。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孤独:掀开帘子看见成双的燕子更觉寂寞,躺在床上望着连绵山峰更添忧愁。无聊时雕刻木叶、在团扇上画荷花,都是排遣寂寞的举动。
最后两句点明这原是一场梦:刚在西楼进入朦胧梦境,就被五更的钟声惊醒。"恼杀"二字强烈表达出美梦被中断的懊恼,将全诗的愁绪推向高潮。
全诗用日常景物(燕子、山峰、木叶、团扇)与典故相结合,把那种醒来后梦境消散的惆怅感写得非常生动,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与失落。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