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萧瑟的旅途画面,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荆轲的独特看法。
前两句写景:白雁飞过残留的水洼,驿站旁稀疏的秋雨打在古老的槐树上。这里用"白雁""残水""疏雨""古槐"四个意象,勾勒出深秋时节荒凉寂寥的旅途景象。特别是"飞残"二字,既写雁群飞过,又暗示季节将尽,画面感很强。
后两句抒情:诗人直言自己平生最厌恶荆轲刺秦的典故,经过易州(荆轲故乡)时,甚至要用手挡住西风。这里用"手障西风"的夸张动作,生动表现了诗人对荆轲行为的强烈反感。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多赞颂荆轲的侠义精神,而诗人却反其道而行,这种与众不同的历史观让诗歌显得格外独特。
全诗通过旅途所见引发历史感慨,将眼前实景与心中所思自然融合。诗人用反对传统评价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以暴制暴"行为的批判态度,展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
陈孚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