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钦圣问西洛牡丹之盛

韩君问我洛阳花,争新较旧无穷已。
今年誇好方绝伦,明年更好还相比。
君疑造化特著意,果乃区区可羞耻。
尝闻都邑有胜意,既不钟人必钟此。
由是其中立品名,红紫叶繁矜色美。
萌芽始见长蒿莱,气焰旋看压桃李。
乃知得地偶增异,遂出群葩号奇伟。
亦如广陵多芍药,闾井荒残无可齿。
淮山邃秀付草树,不产髦英产佳卉。
人于天地亦一物,固与万类同生死。
天意无私任自然,损益推迁宁有彼。
彼盛此衰皆一时,岂关覆焘为偏委。
呼儿持纸书此说,为我缄之报韩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洛阳牡丹的盛景,通过比喻和对比表达了自然界的无常和天意的公正。

韩君问起洛阳的花,就像是在比较新旧时装,一个比一个美,永不停歇。今年有人说某株牡丹最美,明年又有人说另一株更好。韩君疑惑这是不是自然特别偏爱,或者说是小题大做了。诗人听说过,有时候城市的繁荣会特别青睐某些事物,所以洛阳可能特别重视牡丹。

诗人认为,牡丹之所以能在洛阳生长繁茂,是因为它生在好的地方,或者说是“得地偶增异”,意思就是它生长的地方特别适合它。于是牡丹便成了“群葩”的佼佼者,光彩夺目。这让人想起扬州的芍药,虽然也有名,但相比之下还是逊色不少。诗人还提到,淮山一带景色优美,但似乎不以培育名花著称,反而以美丽的小花见长。

诗人最后说,人就像自然界的一分子,与万物一样生生死死。自然对万物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谁更受喜爱就特别对待。盛衰转换只是为了自然规律,不是因为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整首诗通过牡丹的盛景来表达对自然规律和天意公正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万物平等的哲学思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