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采薇歌①
我不是西山民,采薇不粟哀亡殷。
又不是周戍卒,采薇禦边踏霏雪。
年荒良田三尺尘,甑悬锉冷儿号嗔。
长镵短锥采薇去,东家西家相为群。
霜严磴滑山路峭,月落鼯啼山鬼啸。
晓翻石罅得丛根,共恨土枯根亦瘦。
寸根入手如寸金,舂烹作饼碎劳薪。
盐空菽尽味惨恶,空忆饭甑曾炊银。
人言食薇无谷气,五日十日终亦毙。
今宵妻孥暂充腹,谁料后来死何地。
我死愿随行雨仙,遍倾大瓢作丰年。
薇根满山人不食,天下米斗皆三钱。
又不是周戍卒,采薇禦边踏霏雪。
年荒良田三尺尘,甑悬锉冷儿号嗔。
长镵短锥采薇去,东家西家相为群。
霜严磴滑山路峭,月落鼯啼山鬼啸。
晓翻石罅得丛根,共恨土枯根亦瘦。
寸根入手如寸金,舂烹作饼碎劳薪。
盐空菽尽味惨恶,空忆饭甑曾炊银。
人言食薇无谷气,五日十日终亦毙。
今宵妻孥暂充腹,谁料后来死何地。
我死愿随行雨仙,遍倾大瓢作丰年。
薇根满山人不食,天下米斗皆三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贫苦农民在灾荒年间的悲惨生活,他们被迫上山挖野菜充饥,却依然难逃死亡的威胁。全诗用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同时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开头用对比手法,说明采薇人既不是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也不是戍边战士,只是被饥荒逼上绝路的普通农民。"三尺尘"形容田地干旱龟裂,"甑悬锉冷"写尽家中断炊的凄凉。农民们结伴上山采薇,在霜重路滑的山间艰难寻找野菜根,连草根都因干旱变得干瘦。
中间部分用生动的细节描写饥饿的惨状:草根珍贵如金,却只能做成难以下咽的粗饼;没有盐和豆子调味,回忆往日的米饭都像山珍海味。诗人残酷地指出,吃野菜终究难逃饿死的命运,今晚勉强果腹,却不知明日会死在何处。
结尾处笔锋一转,在绝望中迸发出浪漫想象:死后愿化作布雨神仙,让天下丰收。最后两句形成强烈反差——当野菜满山无人采时,正是米价低廉的丰年。这个结尾既表达了改变现实的愿望,又暗含了对统治者不恤民情的讽刺。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真实记录了灾荒中农民"一寸草根一寸金"的生存挣扎,以及他们面对死亡时仍心系天下的胸怀。诗人用采薇这个传统意象,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让读者看到古代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坚韧与无奈。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