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六月余生四十矣时,醴经兵燹,邑市为墟,余与钝安芸厂今希诸君勉处残城,商办善后事宜,俯仰身世,感赋二律 其一
忽忽此生成过去,茫茫前事苦低徊。
旧栽乔木高于屋,三宿空桑劫有灰。
少日气吞云梦泽,中年哀入望思台。
无端万里长风兴,时作波涛卷梦来。
旧栽乔木高于屋,三宿空桑劫有灰。
少日气吞云梦泽,中年哀入望思台。
无端万里长风兴,时作波涛卷梦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中年人在战乱后面对废墟时的感慨,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叹息和对往昔的追忆。
前两句"忽忽此生成过去,茫茫前事苦低徊"直白地道出了时光飞逝、往事如烟的惆怅。诗人站在被战火摧毁的家乡,看着曾经亲手栽种、如今已高过房屋的大树,却发现周围只剩下一片废墟。"三宿空桑劫有灰"用桑树被烧只剩灰烬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战乱带来的毁灭。
中间四句通过强烈对比展现人生际遇的巨变:年轻时豪情万丈,像要吞下整片云梦大泽般的气概;到中年却只剩汉武帝思念太子的"望思台"那样的哀伤。这种从意气风发到黯然神伤的转变,正是许多中年人共有的生命体验。
最后两句最为精彩,诗人把心中翻涌的愁绪比作万里长风掀起的波涛,时不时就会闯入梦境。这个比喻既形象又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忧思。
全诗语言质朴却情感深沉,通过今昔对比、虚实相生的手法,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创伤紧密结合,道出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共同悲怆。诗中"高于屋的乔木"与"劫后余灰"的对比,"气吞云梦"与"哀入望思"的转折,都是非常打动人的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