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陶渊明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守本心的隐士情怀。
前两句说陶渊明早已决定隐居柴桑(陶渊明故乡),怎会甘心在官场里拿着手板(官员上朝的记事工具)卑躬屈膝呢?这里用"宁甘"的反问语气,强调了他对官场的排斥。
中间四句展现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他的诗特意用干支纪年(甲子),不用皇帝年号,表示不承认当时的政权;作为东晋遗民,他骨子里仍是"义熙"年间(东晋年号)的英杰。在东边窗下喝着浊酒,他的孤独情怀已与自然融为一体。
最后两句很巧妙:表面上写荆轲(荆卿)的悲壮故事,实际是说陶渊明通过《咏荆轲》这首诗,把自己的隐士傲骨寄托其中。当悲风吹起时,仿佛能听到他高亢的吟诵声。这里把陶渊明和荆轲并提,暗示他们都有不屈服的精神。
全诗最动人的是塑造了一个"酒中藏着傲骨"的陶渊明:他看似平静地喝酒赏菊,内心却燃烧着不妥协的火焰。这种外柔内刚的形象,正是中国文人最推崇的精神境界。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