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兄弟情深、共享天伦的温馨画面,同时暗含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首联用“春草梦”和“风雨对床”对比,前者象征虚幻短暂的美好,后者则是实实在在的亲情陪伴。诗人认为,与其追逐虚无的梦境,不如珍惜当下与兄弟共处的时光。
颔联“三薰三沐”借用古人沐浴更衣的礼仪,强调对兄弟情谊的郑重态度。“难弟难兄”则直接点明兄弟间患难与共的深厚感情,这样的情谊在人生中尤为珍贵。
颈联转入具体的生活场景:母亲安坐听琴,兄弟举杯共饮。琴声与酒盏交织,展现家庭生活的宁静和谐,凸显亲情带来的满足感。
尾联提到苏轼(苏公),他因宦游在外而常感漂泊,诗人借此反衬自己能与家人团聚的幸运。最后一句以反问收尾:当清风吹过时,谁能不思念这样的温情时刻呢?暗含对知足常乐的感悟。
全诗语言质朴,通过家庭日常的细节传递出对亲情的珍视,提醒读者:功名富贵不如家人相伴,平凡中的相守才是人生真味。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