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言 其十

五典系彝伦,降衷有恒性。
圣人日恭巳,命教先庶政。
钦哉司徒职,敷播始由敬。
振德时在宽,从容俾就正。
后来何苟简,所好非所令。
三季嘅浇漓,黎民罔兴行。
孰似返淳庞,遐遵有虞盛。

现代解析

这首《杂言 其十》是一首以社会伦理道德为题材的古诗。下面我会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首先,诗的前四句描述了圣人(可能是指古代的君王或贤明的官员)的日常行为准则和他们的教化职责。“五典系彝伦”可以理解为古代的五种基本伦理规范(即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降衷有恒性”则是指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本性,这种本性是恒定不变的。

接下来的句子描述了圣人如何通过他们的行为和教导来影响民众。“圣人日恭巳,命教先庶政”意味着圣人每天都在努力保持谦逊恭敬的态度,并且通过命令和教导来引导民众走向正道。

然后,“司徒”是古代的官职,负责教化民众。“钦哉司徒职,敷播始由敬”意味着担任司徒这个职务的人应当非常谨慎和恭敬,他们传播的知识和价值观会引导民众走向正确的道路。

接下来的句子反映了诗人对于某些现象的批评。“后来何苟简,所好非所令”暗示了某些人在行为上并不遵守他们口头上提倡的伦理道德。这种现象在“三季嘅浇漓”的社会中更加明显,这里的“三季”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某种社会风气。“黎民罔兴行”意味着普通民众在这种风气下迷失了正确的行为准则。

最后,“孰似返淳庞,遐遵有虞盛”则是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他希望社会能够回归到纯朴和真诚的状态,就像远古的有虞时代那样繁荣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强调了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批评了某些人的言行不一和社会风气的堕落,并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诗人的语言质朴而深刻,通过简洁的语句传达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