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雨后听戏的场景,充满怀旧与漂泊之感。
前两句"秋河雨后湿模糊,小部徵歌集饮徒"用雨后的朦胧感营造氛围:秋夜刚下过雨,河面泛着湿漉漉的微光,模糊不清。这时候,一群爱听戏的朋友聚在一起,欣赏着小戏班演唱。这里的"徵歌"指代戏曲表演,"饮徒"则是说这群人边听戏边喝酒。
后两句"此是武宗弦索调,江南倦客得知无"突然转入怀旧:台上唱的正是明朝武宗皇帝(那个喜欢戏曲的皇帝)时代流传下来的曲调。而最后一句"江南倦客"透露出诗人自己是个漂泊在江南的游子,用反问语气问:你们这些听戏的人,可知道我这个异乡人听到这熟悉曲调时的心情?
全诗妙在把简单的听戏场景写出了三层深意:表面是朋友聚会听戏的热闹,中间藏着对前朝艺术的追忆,最深处则是一个游子听到乡音时的孤独。就像我们今天在异乡突然听到家乡小调时,那种既亲切又怅然的感觉。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