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
海石来珠浦,秀色如蛾绿。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
连娟二华顶,空洞三茅腹。初疑仇池化,又恐瀛州蹙。
殷勤峤南使,馈饷淮东牧。得之喜无寐,与汝交不渎。
盛以高丽盆,藉以文登玉。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
老人生如寄,茅舍久未卜。一夫幸可致,千里常相逐。
风流贵公子,窜谪武当谷。见山应已厌,何事夺所欲。
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借一块珍贵石头被朋友借走的事,幽默地表达自己的不舍和无奈。
开头用"海石来珠浦"形容这块仇池石像南海珍珠一样珍贵,颜色青翠如蛾眉。接着用"坡陀尺寸间"等句,夸赞这块小石头虽小却像缩小的名山,有华山顶的秀美、三茅山的空灵,甚至像传说中的仙山瀛洲。
中间部分写自己多珍惜这石头:收到时高兴得睡不着,用高丽进贡的盆、文登的美玉来装它。石头的光泽能照亮黑夜,凉意能驱散酷暑。但苏轼自嘲说:我这老头漂泊半生,连固定住所都没有,难得有这块石头相伴,你却要拿走?
最后幽默吐槽朋友王晋卿:你本是富贵公子,被贬到武当山后整天看山还没看够吗?非要抢我的心头好?但又无奈表示自己像弱小的赵国不敢反抗强秦,只能叮嘱仆人:下次别人借看千万小心,别又被人顺走了!
全诗妙在:
1. 把一块石头夸得像天下名山,体现文人雅趣
2. 用"冷气压三伏"等夸张比喻让人感受到石头的珍贵
3. 表面抱怨朋友"夺宝",实则展现两人亲密无间的交情
4. 自嘲"老人生如寄"的漂泊感,反衬对微小美好的珍视
最有趣的是结尾,明明舍不得却故作大方,还偷偷教仆人防"贼",把文人间的玩笑写得活灵活现。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