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余送亡室柩至旧京获见散原先生年八十有二别六年所矣君任北游已倦将南归闻余来止不行伯夔自上海扶病来会立之亦自津来文酒过从无虚日数年来不易得之会合也雨夜不寐感赋一首呈散原先生并邀诸君子和
无成真负远离别,得见初怜有语言。
倦世残年仍此会,弥天一老重相存。
雨风故近重阳节,尊酒难回九逝魂。
不学早衰虚志事,沉灰犹藉瓣香温。
倦世残年仍此会,弥天一老重相存。
雨风故近重阳节,尊酒难回九逝魂。
不学早衰虚志事,沉灰犹藉瓣香温。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送亡妻灵柩回京时,与几位老友重逢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重逢的悲喜交织
开头"无成真负远离别"道出愧疚——多年漂泊事业无成,连妻子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但老友们听说他回来,纷纷拖着病体赶来相聚(伯夔从上海抱病而来,立之专程从天津赶来),这种温暖又让他感动。
2. 生命的苍凉底色
诗中充满时间痕迹:82岁的散原先生、临近的重阳节(老人节)、"倦世残年"的表述,连同夜雨敲窗,都在提醒人生暮年的苍凉。酒席再热闹,也唤不回逝去的灵魂(亡妻),就像重阳风雨无法挽回秋天。
3. 倔强的温暖坚持
结尾最动人:作者说自己虽未老先衰,但像未完全冷却的香灰,借着对文学的热爱(瓣香指焚香拜佛,这里喻指诗文唱和),依然保留着余温。这群白发老人彻夜吟诗,正是对生命最后的温柔抵抗。
全诗像一部黑白老电影:夜雨朦胧的京城,几个白发老人围着烛火饮酒赋诗,时而欢笑时而落泪。最打动人心的,是他们在死亡阴影下依然坚持用诗文彼此取暖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