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儒蓄匏研借观数日宗儒以其制与拙号合遂以赠予研额刻元丰二年及晋斋学士四字印文曰李泂

身垂苦叶入秋肥,紫玉分明满一围。
遗物未亡残墨少,旧铭犹在昔人非。
固辞莫怪还终受,久假安知遂不归。
应念老夫同气味,百年文苑幸相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匏研"(葫芦做的砚台)的温情故事,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来理解:

1. 葫芦砚的来历(前四句):
诗人用"紫玉般的饱满葫芦"形容这个秋天成熟的葫芦砚,砚台上刻着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的字样和古人李泂的印章。虽然砚台已经用旧了,墨迹残留不多,但当年刻下的文字依然清晰,只是当初使用它的主人早已不在了。这里通过"旧物仍在,斯人已逝"的对比,让人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怅惘。

2. 赠送的波折(五六句):
诗人最初再三推辞这份礼物("固辞"),但最终收下了。这里用"久借不还"的典故,幽默地说:借久了的东西,谁说得清是不是就变成自己的了呢?其实是在表达对这份礼物既不好意思接受又真心喜爱的矛盾心理。

3. 知音相赠的情谊(结尾两句):
朋友之所以割爱相赠,是因为觉得这个刻着古人印记的砚台与诗人的气质相配("同气味")。诗人感动地说:这砚台在文坛流传百年,如今能与我相伴真是幸运。这里的"文苑"既指文化圈,也暗喻砚台就像一个小型的文人世界。

全诗妙在将一件小事写得波澜起伏:从见到古物的惊喜,到推辞时的纠结,再到接受后的珍视,最后升华到文人之间的精神共鸣。最动人的是"应念老夫同气味"这句,道出了知己之间"物遇其主"的默契,就像现在朋友看到适合你的东西会说"这上面写了你的名字"一样温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