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期待,语言直白有力,情感激昂。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开篇:第一句说宋朝国运本该长久("炎祚"指宋王朝),第二句却转折质问为何外族("夷卤"指金兵)还在侵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中间四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王导"是东晋名相,稳住半壁江山;"孔明"是蜀汉丞相,以智慧平定乱世。诗人用这两个标杆人物,明确提出救国需要两类人才:既要王导这样的治国能臣经营中兴大业,也要诸葛亮这样的军事天才运用谋略。后两句用"剧盗"(猖狂的敌人)终将被消灭,"端星"(象征祥瑞)即将出现的意象,传递必胜信念。
最后两句最精彩:用"呼韩"单于(匈奴首领)到长安朝见的典故,预言外敌终将臣服。特别提到"丙魏"(西汉名臣丙吉、魏相),暗示不仅要军事胜利,更要像他们那样善治国政,这才是真正的胜利。
全诗像一篇战斗檄文,既有对外敌的愤怒("凭陵"),又有清晰战略(文武并用),更有超越战争的远见(重视治国)。用历史英雄激励当下,用星象预言增强信心,最后落脚在长治久安,层层推进,展现出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