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荠菜这种平凡野菜带给人的生活感受,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底层百姓的辛酸。
开头两句直接说吃荠菜又苦又酸,吃豆叶(藿)时更是饿着肚子硬咽。这里用"苦酸"和"饥苦"两个词,把穷苦人靠野菜充饥的艰难生活写得特别真实。
中间两句突然转写菜园景象:绿油油的一畦菜,味道却和萝卜一样持久。这里用"青青"这个鲜活的颜色,和"永"这个表示长久的字,形成奇妙对比——虽然是不值钱的野菜,却能在贫苦生活中长久陪伴人们。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农历三月三是传统采荠菜的时候,诗人却说"愁看",因为野菜都被挖光了,连影子都不剩。这里用"不留影"这个夸张的说法,既写实(野菜被挖得精光),又暗含深意——穷人的苦难就像挖不完的野菜,年复一年循环往复。
全诗就像用手机拍下的生活短视频:镜头先对准难以下咽的野菜,再拉开展现整片菜地,最后定格在空荡荡的菜畦。没有华丽词藻,却让读者仿佛尝到了野菜的苦涩,看到了穷人挖野菜时佝偻的背影。这种用日常小事反映民生疾苦的写法,正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魅力所在。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