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元张伯淳学士赠长芦弹琵琶者 木兰花慢

自浔阳客散,千古事、少风情。
忽丹穴将雏,空山啄木,上下和鸣。
谁云不如竹也,却千愁万恨托丝声。
好把金龟当酒,莫将银甲弹筝。
玉堂风静落花轻。
学士旧曾听。
想泪湿青衫,情缠綵笔,沉醉初醒。
长芦往时年少,怅悠然对坐到天明。
空使后人怀古,夜窗怏雪时晴。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白居易《琵琶行》为引子,通过对比古今琵琶曲的不同意境,表达了人生无常、知音难觅的感慨。

上阕开篇就用"浔阳客散"点出白居易听琵琶的典故,说千古以来很少有人能重现当年的风情。接着用"丹穴将雏"(凤凰育雏)、"空山啄木"两个生动的比喻,形容琵琶声时而如凤凰和鸣般和谐,时而如啄木鸟般清脆。作者反问:谁说琵琶不如竹笛?它能将千愁万恨都寄托在弦声中。最后两句劝人用金龟换酒畅饮,不要用银甲(弹琵琶的假指甲)弹奏欢快的筝曲,暗示要借酒消愁而非强颜欢笑。

下阕转到当下场景:学士(指张伯淳)曾在安静的玉堂(翰林院)听曲,落花轻飘的意境很美。作者想象他像白居易一样泪湿青衫,借着酒意写诗抒情。回忆起年轻时在长芦听琵琶的往事,只能惆怅地对坐到天明。结尾感叹这些往事让后人怀古时,只能在雪夜晴窗下空自追忆。

全词巧妙串联古今两个听琵琶的场景,用凤凰、啄木鸟等意象让音乐变得可视可感。通过"金龟换酒""银甲弹筝"的对比,传递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深意。最后"夜窗怏雪时晴"的意境,既写实又象征,让整首词的余韵如同琵琶的余音般袅袅不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