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石楠: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一催衰鬓(bìn)色,再动故园情。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忆昔在东掖(yè),宫槐花下听。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pén)城。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湓城:瑞昌市西清湓山。清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蝉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注释
石楠: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湓城:瑞昌市西清湓山。清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 。
现代解析
白居易的《早蝉》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细腻情感的诗,通过蝉鸣这个日常细节,巧妙串联起时光流逝、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
诗的开头像日记一样记录时间:"六月初七日",江边蝉开始鸣叫。蝉藏在石楠树茂密的叶子间,傍晚时分偶尔叫几声。这简单的画面立刻让人感受到夏日傍晚的宁静氛围。
接下来诗人由蝉鸣联想到自己:蝉声一响,就让人注意到自己渐渐变白的头发;再听几声,又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这里用"催"和"动"两个动词,生动展现了外界景物如何触发内心感受。明明还是夏天,西风还没起,诗人却已经提前感受到秋意——这种"秋思先秋生"的描写特别打动人,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感写得非常准确。
最后四句是今昔对比:过去在京城做官时,曾在宫里的槐花下听蝉;如今被贬到湓城(今江西九江),望着云雾缭绕的树林,心中充满无限思绪。这个对比不着痕迹地透露出诗人对仕途起伏的感慨。
全诗最妙的是把蝉鸣这个自然现象变成了情感触发器,从头发变白到思乡,再到人生际遇的感慨,层层递进。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忧愁",而是通过描写听到蝉鸣后的各种联想,让读者自己体会到那种复杂微妙的情绪。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含蓄又深刻,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