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与两位朋友在乐陵驿赏月的场景,充满了秋夜的宁静与友情的温暖。
前两句写旅途劳顿后停下休息:西风把马蹄扬起的尘土都吹散了,清凉的夜晚,大家在院子里暂时解开头巾放松。这里用"西风""凉夜"点明时节,营造出秋高气爽的氛围。
中间四句是精彩的中秋月景描写:圆月像从玉兔肚子里生出来一样(古人传说月中有玉兔),乌云像鱼鳞般片片散开。这两句用"团团""片片"这样可爱的叠词,把月亮和云朵写得活灵活现。接着诗人感叹:我们的鬓发像秋天的黄叶一样变白,但秋日的诗情却像水边的白蘋草一样茂盛。这里用黄叶和白蘋的对比,展现岁月流逝却诗兴不减的豁达。
最后两句写三人畅饮:我们要痛快喝酒到天亮,正好三个人举杯对饮。一个"恰"字点出三人行的默契,把中秋团聚的欢乐推向高潮。
全诗妙在:
1. 比喻新奇有趣,把月亮比作"兔腹",乌云比作"鱼鳞",既符合中秋传说又充满想象力
2. 用"黄叶"对"白蘋",颜色对比中暗含人生哲理
3. 结尾的三人对饮场景,让读者仿佛能听到碰杯声和欢笑声
4. 通篇洋溢着朋友间毫无拘束的轻松氛围,完全没有考官和助教的身份隔阂
这种与好友在中秋月下把酒言欢的惬意,正是现代人向往的慢生活。诗人用家常话写美景真情,让我们看到古人过节也可以这么接地气。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