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登嶓山
瘅暑严夜装,乘凉蹑危峤。
猿依黑林号,鬼闪青炬啸。
惊鸟动危叶,吟虫满荒草。
泉声远相随,山色近如杳。
梦犹风灯前,身已云木杪。
浮生固有役,远道何时了?
岂惟失寝兴,亦自倒昏晓。
恭惟天心仁,颇议民力槁。
我怀汉制诏,来慰蜀父老。
熙如春台登,沃若时雨膏。
须知简书急,勿厌蓐食早。
但勤笔力淬,时助诗肠搅。
猿依黑林号,鬼闪青炬啸。
惊鸟动危叶,吟虫满荒草。
泉声远相随,山色近如杳。
梦犹风灯前,身已云木杪。
浮生固有役,远道何时了?
岂惟失寝兴,亦自倒昏晓。
恭惟天心仁,颇议民力槁。
我怀汉制诏,来慰蜀父老。
熙如春台登,沃若时雨膏。
须知简书急,勿厌蓐食早。
但勤笔力淬,时助诗肠搅。
现代解析
这首《午夜登嶓山》描绘了诗人在一个炎热的夜晚,独自登上一座险峻的山峰,所见所感的景象。下面尝试用现代语言来解析这首诗,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其精髓和魅力。
诗人上山的背景
诗人在一个酷热的夜晚,为了寻找一丝凉意,决定独自一人登上险峻的山峰。这里的“危峤”指的是一座非常高峻的山峰,意味着攀登过程中的艰难。
山中的景象
1. 猿猴和野鬼
- “猿依黑林号,鬼闪青炬啸”:诗人看到黑夜里有猿猴发出叫声,而有如鬼魂般的东西发出青色的光芒,像闪烁的火炬一般在山林间响起。
2. 动人心弦的自然景象
- “惊鸟动危叶,吟虫满荒草”:突然惊动的鸟儿让树叶摇动,荒草中充满了吟唱的昆虫。这些描述展现了一种紧张而生动的自然景象。
3. 山间的声音与景色
- “泉声远相随,山色近如杳”:远处听到了山泉的声音,而近处的山色遥远而模糊,给人一种既清晰又仿佛不实的感觉。
诗人内心的活动
1. 回忆与梦境
- “梦犹风灯前,身已云木杪”:诗人感觉自己还在梦境中,风中的灯笼前,而身体已站在云木之巅。这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恍惚。
2. 对生活的感慨
- “浮生固有役,远道何时了”:诗人感叹人生的劳碌与奔波,同时对未知的远方感到迷茫。
3. 对未来的期盼
- “岂惟失寝兴,亦自倒昏晓”:不仅是失了睡眠,更是颠倒了日夜的节奏。诗人对未来的渴望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都展现在这里。
4. 对国家的关怀
- “恭惟天心仁,颇议民力槁”:诗人认为上天仁慈,关注着百姓的辛苦,但从“民力槁”可以看出,整个社会都显得疲惫不堪。
5. 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 “我怀汉制诏,来慰蜀父老”:诗人希望像汉朝那样,派遣官员来慰问蜀地的老百姓。
- “熙如春台登,沃若时雨膏”:就像春天的登临,及时的雨水滋润大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期待。
6. 对自己使命的坚持
- “须知简书急,勿厌蓐食早”:诗人强调要勤奋工作,不要因为早起感到厌烦。强调了勤勉与尽职的重要性。
- “但勤笔力淬,时助诗肠搅”:诗人承诺会用自己的笔力去激励自己,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诗歌鼓舞他人。
诗的总结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面对艰难环境时的内心活动,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和民生疾苦的关注与期望。通过这种自然与内心的对比,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为民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