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出城祭祀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对自然和丰收的喜悦。
开头"斗柄仙城晓"用北斗七星像勺子柄的形状,点明拂晓时分;"龙鳞"形容晨光照耀下田埂如龙鳞般闪光,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晨景。接着写太阳升起三竿高,车队已走过十里商道,用具体数字让行程变得清晰可感。
中间两句特别生动:水面倒映着蓝天呈现碧色,车辙扬起的红尘被朝阳染红。一碧一红的色彩对比,把普通的路途景象写得如画般美丽。最后两句点明心情:听到百姓谈论丰收在望,诗人由衷感到欣喜,这份秋收的快乐感染了整首诗。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记录寻常旅途,却通过对光影、色彩的敏锐捕捉,把晨光、田野、道路等平凡景物写得充满诗意,最后落脚在丰收喜悦上,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怀。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