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老人照镜子时的感慨,语言朴实却充满人生况味。
前两句"老眼羞看镜,华颠怯半霜"用日常照镜子的场景,生动刻画了老人面对衰老的复杂心理——既不好意思细看镜中皱纹,又对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发感到心慌。这种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很容易引发共鸣。
中间四句道出了人生遗憾:头发都等白了还没建功立业,辜负了漫长岁月。这里用"栖迟"(本指鸟停在树上)形容事业停滞不前,用"孤负"表达对虚度光阴的自责。后两句笔锋一转,通过月光穿透古镜、花影摇曳的唯美画面,暗示时光流转的自然规律。
最后两句最妙:老人整理衣冠不是为打扮,而是要保持体面尊严。这种"不趁晚来妆"的坦然,展现了面对衰老的豁达态度——不刻意装年轻,但依然保持端正的生活姿态。
全诗就像一面映照人生的古镜,既有对衰老的无奈,也有对未竟理想的遗憾,最终落脚在"优雅老去"的智慧上。诗人用日常小事写尽人生况味,让每个读者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