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吴君(文徵)为子画海岱搴帷图十帧 其五 曹南树碑

泲阴薄县殷王畿,河流横隔故迹迷。
汉臣行河得汤冢,荣河之祀真传疑。
我来茇舍曹南憩,遍览川原求古记。
微乡(微子冢)难识已氏(伊尹墓)荒,景山陵亦如平地。
手题贞石为勒名,恍有梦寐通神明。
魏君后至幸同志,为置祀产修轩楹。
君不见伏羲陵在凫山麓,宋刻元碑尚堪读。
岂知今亦祀陈州,祀典谁釐望当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曹南地区寻访古迹的经历和感慨。

诗的前半部分说: 1. 这里靠近古代商朝的都城,但黄河改道让古迹都难以辨认了。 2. 汉代官员曾在这里发现商汤的陵墓,但关于祭祀的传说真假难辨。 3. 作者在曹南暂住时四处寻找古迹,发现微子(商朝贤臣)的墓难以辨认,伊尹(商朝名相)的墓地也荒芜了,连景山陵都变得平平无奇。

诗的后半部分说: 4. 作者亲手题写碑文时,感觉仿佛在梦中与神明对话。 5. 幸好后来有位姓魏的朋友志同道合,一起修缮了祭祀场所。 6. 最后用伏羲陵的例子感叹:凫山脚下明明有伏羲陵墓(有宋元时期的碑文为证),现在人们却跑到陈州去祭祀,说明官方该好好整理祭祀制度了。

全诗表达了三个核心: - 对历史遗迹逐渐湮灭的惋惜 - 文物保护需要志同道合者共同努力 - 批评当时祭祀制度混乱的现象

诗人通过亲身寻访的经历,把历史沧桑感和文物保护意识表达得生动感人。最后用伏羲陵的例子,委婉批评了当时不重视文物考据的社会现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