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苍示听松诗因及涛园种松事赋此答之(癸丑)
般若台前松风吼,以涛名园从许友。
乌山戴石石戴松,石上翻涛山欲走。
山荒松老何人识,共爱瓯香名在口。
忽看园址变祠堂,更种新松伴苍叟。
问公出山今几岁,满眼沧桑又阳九。
岁寒后凋空太息,为我言松黯回首。
未能相从归踞石,想见松阴可盈亩。
夜深涛作谁来听,二老英灵定携手。
乌山戴石石戴松,石上翻涛山欲走。
山荒松老何人识,共爱瓯香名在口。
忽看园址变祠堂,更种新松伴苍叟。
问公出山今几岁,满眼沧桑又阳九。
岁寒后凋空太息,为我言松黯回首。
未能相从归踞石,想见松阴可盈亩。
夜深涛作谁来听,二老英灵定携手。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松树为线索,串联起对故人、时光和家国情怀的感慨。
开头描写福州乌山上的松树在风中如波涛般翻滚的壮观景象,点出"涛园"名字的由来(许友用松涛景象为园林命名)。接着写山石与松树相互依存的自然画面,松树扎根石缝,山石因松涛翻滚仿佛要移动,充满动态美感。
中间部分情感转向深沉:曾经繁茂的松园如今荒芜,人们只记得"瓯香"(茶香)这类表面记忆。更让人唏嘘的是,园林变成了祠堂,只有新栽的松树陪伴着苍老的故人。这里通过松园变迁,暗喻时代更迭与物是人非。
"问公出山今几岁"之后转入直接抒情:诗人与友人分别多年,历经世事变迁("阳九"指灾年),像松树般坚守气节却只能空自叹息。他们再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坐在石上赏松,只能想象松荫依旧茂盛。
结尾最动人:深夜松涛依旧,但听涛人已不在。诗人相信两位老友(可能指已故的许友和另一位友人)的英灵会在松涛声中重逢,既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也暗含自己坚守如松的志向。全诗通过松树的意象,将自然景观、人生际遇和家国情怀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