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词像一幅秋日江边的忧郁画卷,用简单却深情的语言勾勒出漂泊者的孤独与乡愁。
上片从眼前景物写起:枯树上的蝉鸣包围着船篷,简陋的居所隔绝了外界喧嚣。诗人突然发问——什么时候才能在这江边安家呢?这三个短句由近及远,从听觉(蝉鸣)到视觉(萧瑟环境),最后落到内心渴望,层层递进。
下片转向更广阔的时空:望着绵延万里的汉水楚云(湖北到江苏一带的山水),枯黄的秋草让人更添愁绪。最后定格在渡口南望、泪湿衣襟的瞬间特写。这里"汉水楚云"既是实景,也暗喻漂泊的距离;"秋草"既是季节特征,也是愁绪的化身。
全词最妙处在于用最普通的意象(枯树、蝉鸣、秋草)组合出新意境,把"想家却不能回"这种人类共通的情感,化作可触摸的画面。特别是最后擦眼泪的细节,让抽象的乡愁突然变得真实可感,就像我们现代人在车站离别时的场景,穿越三百年依然鲜活。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