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四年正月二十五日过南山诗
□望□□洞,北□刻划兼无双。怪□□奇□,□□□□□。
虬龙□□脊,彪兕怒翀羾。□□作澒洞,哀湍泻春撞。
磨崖名相踵,快意言多哤。赏心或自得,有力谁扛。
想当秋水至,万壑争淙淙。仙圣会缥缈,松竹导旌幢。
祇今岩岫间,彷佛馀舌杠。岂无避世翁,台背霜眉庞。
□许寻子真,不辞拜老庞。华发去乡国,炎荒寄逢窗。
偶著两□历,端令寸心降。危守跂鸟翼,旅食空酒缸。
归鸦识故栖,野烧明枯桩。送客雨霖霏,催□鼓逢逢。
推枕耿不寐,取火续寒缸。哦诗杂蛮语,嘲哳愧新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战乱年代漂泊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奇景的惊叹和乱世漂泊的苍凉。
开篇用"虬龙彪兕"等猛兽比喻山势险峻,像龙脊突起、猛兽冲撞,展现出南山怪石嶙峋的震撼景象。瀑布奔流撞击山石的声音,被形容成"哀湍泻春撞",仿佛春天都在发出哀鸣。
中段笔锋转向历史沧桑。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古人题刻("磨崖名相踵"),与眼前萧瑟形成对比。作者幻想这里曾是仙人聚会的场所("仙圣会缥缈"),如今却只剩空山寂寂,暗含对盛世不再的感慨。
后段直接抒发羁旅愁思。白发游子("华发去乡国")在异乡破窗下("炎荒寄逢窗")听着夜雨打更声,点着将尽的油灯("取火续寒缸"),用夹杂方言的诗句("哦诗杂蛮语")排遣孤独。最后乌鸦归巢、野火照亮枯树的画面,更反衬出漂泊者无家可归的凄凉。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险峻山水与乱世飘零紧密结合:那些狰狞的山石就像动荡的时局,轰鸣的瀑布如同百姓的哀嚎,而孤独的旅人身影,正是那个时代无数流离失所者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