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抵扬州假寓于使院之前鹾贾之馆颇宽洁有竹数十竿

图归触炎暑,中路仍滞留。
就喧与居卑,岂复郊原幽。
芜城百万家,皋庑不可求。
江山一区隔,花月千载羞。
犹喜鹾使者,避我停真州。
门前荒草积,日夕鼓吹休。
纷飞附臭蝇,奔散当车牛。
遗此虚閒馆,可以坐待秋。
庭前有此君,风雨相绸缪。
主人不愿识,聊比王子猷。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端午节抵达扬州,临时住进一个盐商留下的宽敞干净的馆舍,虽然环境不错,但内心却充满漂泊感和对现实的讽刺。

开头四句写旅途艰辛:作者一路顶着酷暑赶路,中途被迫滞留扬州。住在嘈杂低洼的地方,完全感受不到郊野的幽静。这里用"触炎暑"生动表现出夏天的燥热难耐。

中间八句描写扬州城的反差:这座繁华城市有百万人家,却找不到像古代皋鱼那样清高的住所。虽然与江南美景只隔一片区域,但世俗的享乐让千年风雅蒙羞。这里用"花月千载羞"暗讽当时扬州奢靡的社会风气。

接下来六句写馆舍环境:幸好盐运使(鹾使者)去了真州,让作者能暂住这里。门前杂草丛生,听不到往日歌舞喧嚣。用"附臭蝇"和"当车牛"比喻趋炎附势的小人,说他们都跟着权贵跑了,反而留下这清静院子让作者独享。

最后四句点出精神寄托:庭院里有几十竿翠竹(此君代指竹),能在风雨中相伴。虽然主人不认识自己,但就像东晋爱竹成痴的王徽之(王子猷)一样,与竹为友就足够了。这里借竹子的清高品格,表达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态度。

全诗妙在:
1. 用对比手法:将城市喧嚣与竹林清幽对照
2. 善用典故:皋鱼、王子猷的典故用得自然
3. 讽刺含蓄:对趋炎附势现象的批评藏在字里行间
4. 托物言志:通过竹子展现自己的精神追求

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与竹为伴的描写,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一方清净,这种文人风骨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赵执信

赵执信[shēn](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