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南康一带的风景与人文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敬仰与怀念。
开头两句点出庐山南康地区是理学大师朱熹(号紫阳)讲学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厚。"道脉"指儒家思想的传承,"夙有闻"说明这里自古就很有名。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庐山美景:五老峰前有白鹿洞书院环绕,仿佛天上降下祥云("彤云"象征吉祥)。后两句写作者乘船经过长江,二十年里多次靠近这里,却因尘世忙碌("尘鞅"指世俗事务)未能好好游览,心中充满感慨。
最后两句写书院里摆着祭祀器具("俎豆"),屏风上画着骏马,讲学场所庄严肃穆。作者谦逊地说自己只是偶尔能站在末位("班末"),感受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炙炉薰"比喻受熏陶)。
全诗通过庐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表达了作者对理学圣地的向往,以及未能深入探访的遗憾。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名山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