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崎岖山路上行走时的所见所感,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
前两句写山路险峻:云雾缭绕的斜径,越往高处山势越显遥远。"赊"字用得巧妙,既说山路漫长,又暗指人生道路的不可预测。第三四句用"筇七尺"(竹杖)和"径三叉"(岔路)两个具体意象,既写实又含深意——竹杖是唯一的依靠,岔路口却无人可商量,暗示人生路上常要独自面对选择。
五六句笔锋一转,用"啼鸟""落花"的灵动画面冲淡了前文的艰辛感。鸟鸣与花香让艰苦的攀登多了诗意,说明美好常藏在困难之中。最后两句最有趣:好不容易登顶却脚趾作痛,这时突然自嘲像"老玄沙"(唐代高僧,以苦修著称)。这种幽默的自嘲透露出智慧——追求目标的过程固然辛苦,但能苦中作乐才是真境界。
全诗妙在将爬山这件小事写出了三层境界:先是真实的山路体验,继而联想到人生之路,最后升华到超然看待苦难的精神境界。语言平实却耐人寻味,就像我们生活中某个疲惫却充实的瞬间,回头想想反而觉得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