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衰败荒凉的城镇景象,通过几个生动画面展现了百姓的苦难。
开头用"土墙""黄赭色"形容城墙破旧,暗示城镇的衰败。几条河流汇聚成一条大河,浑浊的河水环绕着城墙,这个意象既写实又带着压抑感。
中间部分写民生困苦:官员不懂农业,麦子长得又瘦又小;哨楼里乞丐游荡,军营战马占据了交通要道。老人小孩都面黄肌瘦,百姓茫然地散落在郊野。这里用"瘦难把"的麦子和"无完善"的老幼,具体表现了生活的艰难。
最后点出讽刺:都城和穷乡差别巨大,百姓看不到活路,而官员们却在深宅大院里饮酒作乐。"自杯斝"三个字活画出官僚们不顾百姓死活的丑态。
全诗像一组纪录片镜头,从破城墙到瘦麦田,从流浪乞丐到饮酒官员,层层推进地展现了社会的不公。诗人没有直接批评,但通过强烈对比,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对腐败吏治的愤怒和对百姓的同情。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