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送别一位姓成的军官从襄阳调往建康(今南京)时的感慨。
前四句用"做梦都想回南京"开头,说朋友终于能顺流而下去建康了。这里"长干"是南京的古地名,"碧湍"指长江水,用"下碧湍"形容乘船顺流而下的潇洒。接着说朋友要离开襄阳(雍郊)这个隐居地,去南京(钟阜)施展抱负了,用"鹿隐"比喻隐居生活,"龙蟠"暗指南京是能大展宏图的地方。
中间四句夸朋友家世显赫:家里世代传承兵法(百胜传家学),祖上都是高官(三司指重要官职)。但最后两句突然转折,用自嘲的口吻说:谁知道这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弓剑象征武将),当年还带着我这个穷书生(腐儒)一起参加过科举考试呢!最后这个"漕举"的注,是解释当年他们一起参加过地方选拔考试。
全诗妙在最后这个反差:表面是送别诗,实际通过"将军当年和我一起考试"这个细节,既表达了友谊,又暗含"如今你功成名就,而我依然落魄"的淡淡酸楚。用现代话来说,就像在朋友圈发合照送别高升的老同学,配文说"还记得当年一起在图书馆熬夜复习的我们吗",既有祝福,又暗含感慨。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