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夜叹

虎林城中正月半,十万人家灯灿烂。
溧阳风景方放灯,通宵不禁人游玩。
大雪深寒万木僵,家家冷坐无薪炭。
典钱买竹又买灯,糠油结冻点灯暗。
豪民张灯唤歌舞,鼓笛喧轰夜忘旦。
忽闻买丝造海船,府檄专令豪户办。
仓皇且救火燃眉,纵有华灯何暇看。
老夫掩关拥炉坐,一盏青灯置书案。
良辰乐事怅难并,顷刻欢声作愁叹。
苏公买灯状,陈子题灯诗。
痴儿騃女知不知,月明月暗反覆手,且愿麦熟休王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主题。

开篇用"十万人家灯灿烂"渲染元宵盛况,但笔锋一转揭示真相:百姓在严寒中"无薪炭取暖",连点灯的油都结冰了。富人却歌舞通宵,鼓乐喧天,形成强烈反差。突然官府征用丝绸造战船,连富人都慌了神,再美的花灯也无心观赏。

诗人自己独坐书房,一盏青灯伴读,看透世态炎凉。结尾借苏轼买灯、陈子题诗的典故,点明主旨:普通人就像不懂事的孩童,不明白月亮阴晴圆缺如同命运无常,只盼着庄稼丰收、战争平息这样的朴素愿望。

全诗像一组蒙太奇镜头:璀璨花灯与冻僵的树木、富人的歌舞与百姓的糠油灯、节庆欢笑与战争阴影不断切换,最后落在书生青灯下的沉思,用元宵节的喜庆反衬出民生的艰辛,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