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制皇帝亲试贡士歌
天王出震寰海清,奎星灿灿昭文明。
诏令郡国贡多士,大张珠网罗群英。
皇情孜孜终不倦,日斜犹御金銮殿。
宫柳低笼三月烟,炉香飞入千人砚。
麻衣皎皎光如雪,一一重瞳亲鉴别。
孤寒得路荷君恩,聚首唯言尽臣节。
小臣踪迹本尘泥,登科曾赋御前题。
屈指方经五六载,如今已上青云梯。
位列谏官无一语,自问将何报明主。
应制非才但泪垂,强作登歌歌舜禹。
诏令郡国贡多士,大张珠网罗群英。
皇情孜孜终不倦,日斜犹御金銮殿。
宫柳低笼三月烟,炉香飞入千人砚。
麻衣皎皎光如雪,一一重瞳亲鉴别。
孤寒得路荷君恩,聚首唯言尽臣节。
小臣踪迹本尘泥,登科曾赋御前题。
屈指方经五六载,如今已上青云梯。
位列谏官无一语,自问将何报明主。
应制非才但泪垂,强作登歌歌舜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场景,展现了古代人才选拔的庄重氛围和士子们的感恩之心。
开篇用"天王出震"形容皇帝威严,用"奎星灿灿"比喻文运昌盛,说明皇帝重视人才选拔,下令各地推荐优秀学子参加考试。中间部分生动描写了考试场景:皇帝不辞辛劳亲自监考到傍晚,考场里香烟缭绕,考生们穿着白衣认真作答。皇帝亲自审阅试卷,选拔寒门学子,这些学子都心怀感激,决心报效朝廷。
最后诗人以自身经历抒发感慨:五六年前自己也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寒门学子,如今已身居高位。作为谏官却苦于无良策报效明君,面对应制作诗的任务,只能强忍泪水写下这首赞颂圣明的诗歌。
全诗通过三个层次: 1. 宏观展现科举盛况 2. 细节描写考试场景 3. 个人情感抒发 将国家选拔人才的庄严、皇帝的勤政爱民、士子的感恩图报等复杂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与"士为知己者死"的忠诚。诗中"炉香飞入千人砚"等生动意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科举考场的肃穆氛围。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