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顶珍贵的貂帽,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它的奢华与实用价值,同时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貂帽的保暖防尘功能:帽子像一圈融化的雪,让人远离寒冷;帽檐像鸟翅般宽大,能挡开远处尘土。"消雪远""辟尘赊"这种超现实的描写,突显貂帽的神奇功效。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衬托貂帽的珍贵:北方冷到能冻死马,辽东的貂牙(代指貂皮)都被买断货,说明材料稀有。戴着它在宴席上,白玉般的脸颊更显高贵;在深宅中,帽沿拥着如花的面庞,展现富贵气象。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当这顶华贵的帽子戴在山人(隐士)头巾外,却只能遮掩斑白鬓发。这里"徒"字意味深长——再名贵的物件也挡不住岁月痕迹,豪华外物与衰老现实的对比,流露出淡淡的人生感慨。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了个特写镜头:先极尽华丽地展示貂帽,最后镜头拉远,露出戴着它的白发隐士,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从物质描写突然转向生命思考的转折,正是古诗含蓄动人的典型手法。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