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感次许蕴伯大令韵 其五

谁遣风雷起蛰龙,冥冥愁夜递秋冬。梦回香国春三月,极目蓬山海万重。

置酒未闻平寿勃,奉书还见卓徵邕。欲将笔削修花史,坠溷飘茵听所逢。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秋冬之际的愁绪与对春天的向往,同时暗含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开头用"风雷惊动蛰龙"的比喻,暗示内心被某种力量触动,引发深藏的愁绪。"冥冥愁夜"形容漫长的秋冬夜晚,传递出压抑孤独感。

中间四句形成对比:诗人梦中回到花香四溢的春日,醒来却只能遥望远方(蓬山是传说中的仙山),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置酒""奉书"两句借用历史典故,平寿勃指汉代周勃平定叛乱,卓徵邕指东汉蔡邕受征召,表达诗人期待被重用却无人问津的失落。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诗人想用史笔记录百花盛景,但花朵或坠入粪坑或飘落茵席("坠溷飘茵"),暗喻人生际遇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偶然。这种"听天由命"的感叹,既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也透露出文人特有的豁达。

全诗通过季节变换、梦境现实、历史典故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困境中既保持理想又接受现实的心理状态,最后以略带自嘲的比喻作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