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落牙
汝从何所来,遁迹在我口。
美恶必同尝,冷暖共知有。
我口时动摇,汝体常坚守。
夫何一病缠,遽落钳匠手。
汝今先我徂,我在嗟无后。
坚者既不留,软者岂能久。
平生敲磕句,一一如雷吼。
嚼破百弥卢,咬断众窼臼。
我力既若是,汝形安得朽。
无生复无离,庶洗言说咎⑴。
美恶必同尝,冷暖共知有。
我口时动摇,汝体常坚守。
夫何一病缠,遽落钳匠手。
汝今先我徂,我在嗟无后。
坚者既不留,软者岂能久。
平生敲磕句,一一如雷吼。
嚼破百弥卢,咬断众窼臼。
我力既若是,汝形安得朽。
无生复无离,庶洗言说咎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的方式写自己掉牙的感慨,把牙齿比作一位忠诚的老朋友。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1. 牙齿的陪伴(前六句) 诗人把牙齿拟人化,说它不知从哪来到自己嘴里,像个默默陪伴的伙伴。一起尝过美食也啃过硬物,感受过冷热酸甜。用"我口动摇你坚守"的对比,突出牙齿的可靠——说话时嘴巴在动,牙齿却始终坚守岗位。
2. 掉牙的感慨(中间六句) 突然生病导致牙齿被拔,诗人像送别老友般伤感。用"坚硬的你都留不住,柔软的舌头怎能长久"的对比,引申出对生命脆弱的思考。最有趣的是回忆牙齿的"丰功伟绩"——说它曾像雷声般铿锵有力,咬碎过无数硬物("弥卢"指须弥山,夸张说法),甚至咬断过陈规旧习("窼臼"比喻传统束缚)。
3. 豁达的领悟(最后两句) 诗人突然看开:既然牙齿的"战斗力"这么强,它的形体怎会真正消亡呢?最后用佛教"无生无灭"的观点自我宽慰,说这样就不用再为掉牙这事唠叨了。
全诗妙在: - 把日常小事写出哲理深度 - 用夸张比喻制造幽默(如"咬断众窼臼") - 从惋惜到释然的情感转变自然 - 最后用佛理化解烦恼,显得洒脱
就像现代人拍着老朋友的肩膀说:"老兄你当年那么厉害,现在退休了也算功德圆满啦!"既有趣又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