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才情横溢的学士(梁况之)在南山各处题诗作画的潇洒形象。
前两句"南山到处待挥毫,逸似凌云羽翮飘"用生动的比喻,把学士比作展翅高飞的鸟儿,说他每到南山一处都兴致勃勃地挥笔题诗,姿态飘逸得像要飞上云端。这里展现了学士自由不羁的文人气质和出众的才华。
后两句"好著碧纱笼寺壁,更将金刻置岩标"则具体描写了他的创作:喜欢在寺庙墙壁上题写诗句(古人常用碧纱保护珍贵题字),还会把精美的文字刻在山岩上作为标记。这不仅表现了学士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也暗示他的作品珍贵得值得用碧纱保护、用金石永存。
全诗通过"挥毫""碧纱""金刻"等具体意象,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创作热情高涨的文人形象,同时展现了古代文人在自然山水间寻找灵感、留下墨宝的风雅生活。诗中"逸似凌云"的比喻尤其传神,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位衣袂飘飘的才子在山间挥毫的潇洒身影。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