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维扬

半在书剑走闽瓯,三十年前欠此游。
赤脚有心尊鲁国,白头无力赋扬州。
花明靴巷新番市,草暗城隅旧敌楼。
桥上更无何逊迹,梅花明月为谁留。

现代解析

这首诗《题维扬》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扬州这座古城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遗憾。

逐句解析:

1. “半在书剑走闽瓯,三十年前欠此游。”
年轻时带着书和剑在福建、浙江一带奔波,三十年前就想到扬州一游,却一直未能如愿。
➤ 开篇交代背景:作者年轻时忙于生计或事业,错过了游览扬州的机会,如今带着遗憾重游。

2. “赤脚有心尊鲁国,白头无力赋扬州。”
年轻时像赤脚的孔子一样心怀理想,如今白发苍苍,却写不出赞美扬州的诗篇了。
➤ 用孔子周游列国的典故,对比自己年轻时志向远大,如今年老力衰,连写诗都力不从心,暗含壮志未酬的失落。

3. “花明靴巷新番市,草暗城隅旧敌楼。”
繁华的靴巷如今开满鲜花,成了热闹的市场;而城墙角落的旧敌楼却杂草丛生,被人遗忘。
➤ 通过“新番市”和“旧敌楼”的对比,写扬州的变化:昔日军事要地(敌楼)荒废,商业街市(靴巷)兴起,暗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4. “桥上更无何逊迹,梅花明月为谁留。”
当年的诗人何逊早已不在,桥边的梅花和明月依然美丽,可它们是为谁而存在呢?
➤ 借用南朝诗人何逊咏梅的典故,表达物是人非的苍凉——风景依旧,但当年欣赏它的人已消失,暗喻自己年华老去、无人理解的孤独。

全诗精髓:
这首诗像一位老人的回忆录。他年轻时错过扬州,如今终于来了,却发现城市变了,自己也老了。曾经的理想没实现,眼前的繁华与自己无关,连写诗都提不起劲。最后两句最动人:梅花明月年年开,但懂得欣赏的人不在了,就像他的才华和抱负,再也没人记得。

魅力所在:
- 时间的力量:三十年的跨度,让理想、城市、个人形成强烈对比。
- 克制的伤感:没有直接哭诉,而是用“赤脚”“白头”“草暗”“无迹”等意象,淡淡流露遗憾。
- 历史的回声:通过鲁国(孔子)、何逊等典故,把个人命运嵌入大历史中,让普通人的感慨也有了厚重感。

普通人读这首诗,或许会联想到自己:年轻时想做的事没做成,老了再看,世界已不是当初的模样。这种“错过”与“变迁”的共鸣,正是它的动人之处。

王奕

王奕(生卒年不详),字伯敬,号斗山,玉山(今属江西)人。生于南宋,入元后曾出任玉山县儒学教谕。与谢枋得等南宋遗民交往密切,诗文中不乏以遗民自居的文句,所以《宋诗纪事》将他列入书中。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因王奕《玉窗如庵记》末署“岁癸巳二月朔,前奉旨特补玉山儒学教谕王奕伯敬谨撰并书”,认为“癸巳为至元三十年(1293),然则奕食元禄久矣,迹其出处,与仇远、白珽相类。”(《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六)改题元人。代表作品有《酹江月》、《摸鱼儿》和《沁园春》等。

0